四乡所•边徼之地有书香
作者:汉三 日期:2020-03-04
微雨初春,风景迷人。那天慕名跟随文友前往四乡所寻游古村寨,点点细雨之中,偶尔透出缕缕阳光,使我的心绪轻轻飞扬;迎面吹来丝丝微风,雨丝、轻雾、阳光,给我连绵无尽的遐想……
四乡所是大锹里地区的一个自然村落,现属靖州县新厂镇炮团村,113户500多人,是苗侗汉族集居的团寨。古寨始于五代,兴于明清。木制古屋、石头围墙、穆逸古碑,穿越沧桑岁月,呈现出一道古典风景。
走近古村落,只见清澈的四乡河横贯村前,缓缓流淌;河岸边、古寨旁不时探出几树桃花、梨花,与远山近水、村落人家交相辉映,一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象。

△ 绿荫掩古寨(龙本亮/摄)
幸运的是她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新厂镇将以古寨为中心,打造魅力五溪的“重要接链”、湖湘边陲的“古韵生态”名片。
栽好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古寨文明泽润山川的这一天,或许能早日到来?“午后风日晴妍,独自躺在山间,松下做了一梦,梦中拼命数钱。”这些梦境权且作为一种期许吧!
沿寨观览,感觉古寨悄悄,花曼曼而轻扬,风飘飘而透香。一条古街横贯东西,木屋矗立在古道两旁,老人、妇女在屋边休憩,几声狗叫,将寂静的村落惊醒。目睹些许梨花、桃花,平添古寨静美,触动游人心扉:虽无十里桃花约,总有一片碧玉心。
村寨位于靖州第二大河流四乡河上游。这里曾经是贵州黎平府辖区,20世纪50年代,才划归湖南靖州管辖。其中心区域含炮团、金星、姚家、善理。这里盛产水稻、荸荠、禾花鱼,素有“靖州粮仓”之称,俚语称“四乡熟,靖州足”。古寨有胡、吴、苏、穆、凌五大姓,明代从江西迁徙而来。一条古道分里、外两街,窨子屋、四合院陈列村落,精致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。建筑既有苗侗干栏式传统建筑风格,又有汉族四合院亭台楼阁特点。
前清时期,四乡所又名“千户所”,人口6000余,关帝庙、城隍庙、夫子庙,书香私塾、戏台楼阁应有尽有。寨开东、南、西、北四门,商铺店庄星罗棋布,一寨长街定期赶集,河畔两岸交易纷繁,车水龙马,商贾云集,简直是一幅清明上河图。遗憾大批文物古迹在“文革”中毁灭殆尽。
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。山者,仁也,水者,智也。多元文化的融合,自我元素的张力,并兼依山而住,傍水而居,使这里的先民极具山的仁勇、水的智慧,创造出灿烂的歌场文化。大体分为历史歌、拜忏歌、丧葬歌、酒令歌、出嫁歌等十三类,几乎涵盖了四乡河流域苗侗汉民族的全部生活空间。《靖州乡土志》有云:“歌肇鸿古,曲变竹枝,咏风土,陈古绩,声焯约,流漫,旷达”。婚丧嫁娶、建房造物、红白喜事都有不同内容的歌词。吃酒时唱酒歌,又叫“酒令”、出嫁时唱“哭歌”、丧葬前夜唱“葬歌”、招待亲友唱“敬酒歌”、喜事喝酒唱“祝愿歌”、恋爱交友唱“山歌”又叫“情歌”,又如娶亲求女方开门时唱的“大千世界,朗朗乾坤,今日到此,为何关门?”如此等等,趣意文明,雅俗兼容,内容广泛。据《靖州志》记载:1956年11月27日,四乡山歌参加省农村文艺观摩会演,获省演出奖和二等演员奖。这是彰显四乡文化魅力的佐证。
光阴流转,岁月悠悠。这里构筑的文化接链,兴建赶歌场,开启了歌场文化源头。正如《锹里地理歌》中“先开平茶四乡所,后开靖州花鼓楼”的传唱。因其地处政治中心,经济发展,文化融合,为歌场文化开辟了发展空间。四乡歌场文化影响和辐射着锹里地区,推动了湘黔歌场文化的发展,促进了锹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。
铅华洗尽,史海沉钩,总引后人欲诉还休。自清朝初叶,四乡所崇文尚武,耕读并重,释儒隆盛,人才辈出。胡氏家谱记载,清代200余年,胡氏家族出进士、举人、贡生、廪生及军伍千总以上达200多人。在这昔日南蛮之地,一个家族涌现如此众多的人才,堪称历史奇迹。

△ 南大门石阶(龙本亮/摄)
河流滋养无数生命,一个古寨不乏历史传奇。清朝时期,此地有一胡氏父子同科考取进士,进士妻子被敕封夫人。曾有人撰联道贺,上联: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,下联: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。
当时四乡河流域人才济济,耕读蔚然成风,文化盛极一时,开启靖州文脉风气,助推佛教文化发展。出现了以胡学望、胡奉蘅为代表的一大批儒家名流。愿如、达真等大德高僧,相继云游至青云山、龙井庵、白云山、中华山等地开刹结坛布经。胡学望,字小牙,号磻溪,举人,系清康熙时期贵州黎平平屯所(今四乡所)人,官至黄州府教授,居乡间时与大错、如愿等高僧相交甚密,谈诗论禅。著有《青云八景》等遗世。其子胡奉蘅,字平玉,同系康熙朝举人,博学多才,善草书,惟素崇佛,课士有声,官至湖北黄州府教授。与有“八大山人”之称的朱耷,洪肪思等名流为挚友,与青云寺高僧交密,他的碑文遗墨留存湘黔边界,其《青云山愿如和尚塔碑记》一文,收录在《黎平府志》,著有《藏拙窝诗诸集》。胡氏的释儒文风示范引领,青云寺诸多高僧佛业广布。自康乾至道光100余年,四乡河流域,真正实现民心归于王化,天下太平。清顺治四年四月(1647),愿如禅师率僧徒在四乡所辖区北部的青云寺开刹。达真等历代大德高僧及其弟子分赴江南各地,弘扬佛法,敦化民风,推动了靖州,乃至江南佛教文化的发展。众多的寺庙与青云寺一脉相传。譬如江西的南泉山、天庆山、嵩云山等十余处寺庙出自青云寺宗脉,洪江的嵩云寺源于青云寺弘法,尚存的碑文记载“青云传脉,继续嵩兴”。笔者从胡学旺的《青云八景》诗作中录其一,以供观瞻:“秀峰冠南山,丝袅扪萝径。清蔚各有时,竟然作石凳。夕阴自左入,清江由右潆。下方灿漁火,上界动清磐。灌木迎朱霞,扶窗快一家。漫然自愉悦,此景堪持赠。” 可见文学造诣非同凡响。《黔记》云:大错高僧,俗名钱邦芑,字开少,丹徒人,官至都察院,明亡后,剃发鸡足山为僧,法号大错。往来于寨市里、四乡所,常住青云寺讲经布道,与胡学旺父子、愿如和尚交游至深,唱和诗作谈禅,写就《百梅诗》诗集。民间知《百梅诗》一事,但能记忆“百梅诗”的少之又少。笔者索籍探章寻得此僧梅诗一首:“山坞重重飞霰匀,短离茅屋绝嚣尘。老枝曾傲连朝雪,嫩蕊葱偷隔岁春。桂萼含香称伺使,梨花传粉是陪臣。东风摇落休惆怅,硕果青青有子仁”。读罢诗作,拍案叫绝。这是历史村落文化灿烂的缩影,它的文化奇葩,足可光彩照人、闪耀历史天空。

△ 古柏与巨石(龙本亮/摄)
一部四乡河流域的历史,文化灿烂,辉映荒野,亦不乏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。迎面吹来的缕缕清风,拧动我们的心思。《靖州志》载云:中洞里(今新厂)苗民姚民敖于(宋)乾道三年(1167)、淳熙三年(1176)两次“聚众起义”,反抗朝廷苛政,提出“民不服役,田不输赋”的口号。首领姚民敖被推举为将军。为起义做准备,他经常在一块大石头上练武,练就一身过人本领,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。起义扩大到湘黔交界州县,震动朝野。淳熙三年(1176),《通鉴》略记:“靖州猺反, 遣兵铺之”。起义虽然失败,“将军脚印岩”的故事却在古寨口口相传。承袭至今的四乡歌会,也许是追忆他们心中将军的情结吧。
“天地亘古如是,人间一时闲愁。百般纠结放下,大江浩荡东流。”古寨灿烂的历史文化,应该被人们记住。这是不应漠视不能忘却的记忆,也是华夏民族走向文明的一道风景。
文化之盛,有赖传承;传承之道,有赖铭记。触摸历史的记忆,感悟曾经的风景。期待遗世古寨,在“美丽乡村”建设和“弘扬传统文化”的阳光雨露滋润下,释放魅力,续写文明。
本文转自:花苗网 作者:吴启林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注:四乡所是胡汉三老家所在,黎平府八卦村胡氏一脉系清朝年间从四乡所迁出。
四乡所是大锹里地区的一个自然村落,现属靖州县新厂镇炮团村,113户500多人,是苗侗汉族集居的团寨。古寨始于五代,兴于明清。木制古屋、石头围墙、穆逸古碑,穿越沧桑岁月,呈现出一道古典风景。
走近古村落,只见清澈的四乡河横贯村前,缓缓流淌;河岸边、古寨旁不时探出几树桃花、梨花,与远山近水、村落人家交相辉映,一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象。

△ 绿荫掩古寨(龙本亮/摄)
幸运的是她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新厂镇将以古寨为中心,打造魅力五溪的“重要接链”、湖湘边陲的“古韵生态”名片。
栽好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古寨文明泽润山川的这一天,或许能早日到来?“午后风日晴妍,独自躺在山间,松下做了一梦,梦中拼命数钱。”这些梦境权且作为一种期许吧!
沿寨观览,感觉古寨悄悄,花曼曼而轻扬,风飘飘而透香。一条古街横贯东西,木屋矗立在古道两旁,老人、妇女在屋边休憩,几声狗叫,将寂静的村落惊醒。目睹些许梨花、桃花,平添古寨静美,触动游人心扉:虽无十里桃花约,总有一片碧玉心。
村寨位于靖州第二大河流四乡河上游。这里曾经是贵州黎平府辖区,20世纪50年代,才划归湖南靖州管辖。其中心区域含炮团、金星、姚家、善理。这里盛产水稻、荸荠、禾花鱼,素有“靖州粮仓”之称,俚语称“四乡熟,靖州足”。古寨有胡、吴、苏、穆、凌五大姓,明代从江西迁徙而来。一条古道分里、外两街,窨子屋、四合院陈列村落,精致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。建筑既有苗侗干栏式传统建筑风格,又有汉族四合院亭台楼阁特点。
前清时期,四乡所又名“千户所”,人口6000余,关帝庙、城隍庙、夫子庙,书香私塾、戏台楼阁应有尽有。寨开东、南、西、北四门,商铺店庄星罗棋布,一寨长街定期赶集,河畔两岸交易纷繁,车水龙马,商贾云集,简直是一幅清明上河图。遗憾大批文物古迹在“文革”中毁灭殆尽。
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。山者,仁也,水者,智也。多元文化的融合,自我元素的张力,并兼依山而住,傍水而居,使这里的先民极具山的仁勇、水的智慧,创造出灿烂的歌场文化。大体分为历史歌、拜忏歌、丧葬歌、酒令歌、出嫁歌等十三类,几乎涵盖了四乡河流域苗侗汉民族的全部生活空间。《靖州乡土志》有云:“歌肇鸿古,曲变竹枝,咏风土,陈古绩,声焯约,流漫,旷达”。婚丧嫁娶、建房造物、红白喜事都有不同内容的歌词。吃酒时唱酒歌,又叫“酒令”、出嫁时唱“哭歌”、丧葬前夜唱“葬歌”、招待亲友唱“敬酒歌”、喜事喝酒唱“祝愿歌”、恋爱交友唱“山歌”又叫“情歌”,又如娶亲求女方开门时唱的“大千世界,朗朗乾坤,今日到此,为何关门?”如此等等,趣意文明,雅俗兼容,内容广泛。据《靖州志》记载:1956年11月27日,四乡山歌参加省农村文艺观摩会演,获省演出奖和二等演员奖。这是彰显四乡文化魅力的佐证。
光阴流转,岁月悠悠。这里构筑的文化接链,兴建赶歌场,开启了歌场文化源头。正如《锹里地理歌》中“先开平茶四乡所,后开靖州花鼓楼”的传唱。因其地处政治中心,经济发展,文化融合,为歌场文化开辟了发展空间。四乡歌场文化影响和辐射着锹里地区,推动了湘黔歌场文化的发展,促进了锹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。
铅华洗尽,史海沉钩,总引后人欲诉还休。自清朝初叶,四乡所崇文尚武,耕读并重,释儒隆盛,人才辈出。胡氏家谱记载,清代200余年,胡氏家族出进士、举人、贡生、廪生及军伍千总以上达200多人。在这昔日南蛮之地,一个家族涌现如此众多的人才,堪称历史奇迹。

△ 南大门石阶(龙本亮/摄)
河流滋养无数生命,一个古寨不乏历史传奇。清朝时期,此地有一胡氏父子同科考取进士,进士妻子被敕封夫人。曾有人撰联道贺,上联: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,下联: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。
当时四乡河流域人才济济,耕读蔚然成风,文化盛极一时,开启靖州文脉风气,助推佛教文化发展。出现了以胡学望、胡奉蘅为代表的一大批儒家名流。愿如、达真等大德高僧,相继云游至青云山、龙井庵、白云山、中华山等地开刹结坛布经。胡学望,字小牙,号磻溪,举人,系清康熙时期贵州黎平平屯所(今四乡所)人,官至黄州府教授,居乡间时与大错、如愿等高僧相交甚密,谈诗论禅。著有《青云八景》等遗世。其子胡奉蘅,字平玉,同系康熙朝举人,博学多才,善草书,惟素崇佛,课士有声,官至湖北黄州府教授。与有“八大山人”之称的朱耷,洪肪思等名流为挚友,与青云寺高僧交密,他的碑文遗墨留存湘黔边界,其《青云山愿如和尚塔碑记》一文,收录在《黎平府志》,著有《藏拙窝诗诸集》。胡氏的释儒文风示范引领,青云寺诸多高僧佛业广布。自康乾至道光100余年,四乡河流域,真正实现民心归于王化,天下太平。清顺治四年四月(1647),愿如禅师率僧徒在四乡所辖区北部的青云寺开刹。达真等历代大德高僧及其弟子分赴江南各地,弘扬佛法,敦化民风,推动了靖州,乃至江南佛教文化的发展。众多的寺庙与青云寺一脉相传。譬如江西的南泉山、天庆山、嵩云山等十余处寺庙出自青云寺宗脉,洪江的嵩云寺源于青云寺弘法,尚存的碑文记载“青云传脉,继续嵩兴”。笔者从胡学旺的《青云八景》诗作中录其一,以供观瞻:“秀峰冠南山,丝袅扪萝径。清蔚各有时,竟然作石凳。夕阴自左入,清江由右潆。下方灿漁火,上界动清磐。灌木迎朱霞,扶窗快一家。漫然自愉悦,此景堪持赠。” 可见文学造诣非同凡响。《黔记》云:大错高僧,俗名钱邦芑,字开少,丹徒人,官至都察院,明亡后,剃发鸡足山为僧,法号大错。往来于寨市里、四乡所,常住青云寺讲经布道,与胡学旺父子、愿如和尚交游至深,唱和诗作谈禅,写就《百梅诗》诗集。民间知《百梅诗》一事,但能记忆“百梅诗”的少之又少。笔者索籍探章寻得此僧梅诗一首:“山坞重重飞霰匀,短离茅屋绝嚣尘。老枝曾傲连朝雪,嫩蕊葱偷隔岁春。桂萼含香称伺使,梨花传粉是陪臣。东风摇落休惆怅,硕果青青有子仁”。读罢诗作,拍案叫绝。这是历史村落文化灿烂的缩影,它的文化奇葩,足可光彩照人、闪耀历史天空。

△ 古柏与巨石(龙本亮/摄)
一部四乡河流域的历史,文化灿烂,辉映荒野,亦不乏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。迎面吹来的缕缕清风,拧动我们的心思。《靖州志》载云:中洞里(今新厂)苗民姚民敖于(宋)乾道三年(1167)、淳熙三年(1176)两次“聚众起义”,反抗朝廷苛政,提出“民不服役,田不输赋”的口号。首领姚民敖被推举为将军。为起义做准备,他经常在一块大石头上练武,练就一身过人本领,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。起义扩大到湘黔交界州县,震动朝野。淳熙三年(1176),《通鉴》略记:“靖州猺反, 遣兵铺之”。起义虽然失败,“将军脚印岩”的故事却在古寨口口相传。承袭至今的四乡歌会,也许是追忆他们心中将军的情结吧。
“天地亘古如是,人间一时闲愁。百般纠结放下,大江浩荡东流。”古寨灿烂的历史文化,应该被人们记住。这是不应漠视不能忘却的记忆,也是华夏民族走向文明的一道风景。
文化之盛,有赖传承;传承之道,有赖铭记。触摸历史的记忆,感悟曾经的风景。期待遗世古寨,在“美丽乡村”建设和“弘扬传统文化”的阳光雨露滋润下,释放魅力,续写文明。
本文转自:花苗网 作者:吴启林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注:四乡所是胡汉三老家所在,黎平府八卦村胡氏一脉系清朝年间从四乡所迁出。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-
发表评论